2018年4月19日-20日,來自臺灣、香港等地知名院校、研究機構的70余名學者、專家齊聚長沙梅溪湖酒店與中南大學,參加第三次高熵合金的結構和性能研討會(2018 Workshop on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HEAs)。本次會議由中南大學、中南大學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與我院共同主辦,由中南大學粉末學院院長劉詠主持。中南大學副校長周朝科與香港大學、美國工程院院士C.T.Liu教授致開幕辭。“高熵合金之父”臺灣清華大學葉均蔚教授也在開幕式上發言。我院院長閔小兵、副院長儲志強作為研討會主席參會。
中南大學周副校長周朝科致開幕詞
香港大學、美國工程院院士C.T.Liu教授致開幕詞
臺灣清華大學葉均蔚教授在開幕式上發言
在持續兩天的研討會上,各位專家學者討論了未來高熵合金及相關先進材料潛在的合作問題,深入探討了高熵合金在基礎研究和工業應用方面的問題,并就各自研究領域做了精彩的學術報告。其中,C.T.Liu教授作了主題為《Combinationof Super Strength and Ductility of High Entropy Alloys Hardened With L12Nanoscale Precipitates》的報告,葉均蔚教授作了主題為《Developmentof amorphous high-entropy alloy thin films with excellent thermal stability》的報告。
高熵合金結構和性能研討會旨在為國際高熵合金研究學者提供一個交流、合作的平臺,探討高熵合金從基礎科學到工業應用的前景,是由國際著名材料學家C.T.Liu教授和J.W.Yeh教授共同倡議發起,第一屆會議于2016年在臺灣南投舉辦,第二屆會議于2017年在香港舉辦。在此,祝賀第三屆長沙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
高熵合金
高熵合金是2004年由臺灣清華大學葉均蔚提出的一種新的合金設計方法。它由5種及以上含量相近的主元素按照等原子比或接近于等原子比混合而成。區別于由一種或者兩種金屬元素為主體、添加少量合金元素來獲取所需性能的傳統合金,它的幾種主元素含量都不超過50%,一般低于35%。
按照傳統的經驗,合金元素在合金中的固溶量是有限的。隨著合金元素含量的增加,合金中會出現復雜結構的金屬間化合物及復雜相,造成合金的脆性增加。但在高熵合金中,由于主元素增多,混合熵增加,產生了獨特的高熵效應,其晶體結構依然能夠維持相對簡單的FCC或BCC固溶體結構,使其具有很多優于傳統合金的獨特性能:高強度、高硬度、高耐磨性、高熱穩定性、耐腐蝕性等。
高熵合金和大塊非晶、復合材料一起,被譽為未來幾十年內最有發展潛力的三大新材料研究熱點。但到目前為止,被研究過的高熵合金才400多種,相比起所有的元素組合方式,這只是其中很少很少的一部分。相信隨著研究工作的繼續,高熵合金憑借其優異的性能,必將會在未來大放異彩。